《独奏心声》第五期—心灵百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05浏览次数:264

 

发展心灵学

概述

展心理学的种种理论试图对人的发展进行描述、解释,以及预测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这些理论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对人进行观察的思考框架;另一方面,经过研究证实的理论又可以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在提升儿童和成人的福扯方面有所作为。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观、学习观、认知发展观、进化观、背景观、毕生发展观等,每一种理论观点又包含强调不同重点的多种理论。以下将从精神分析观和毕生发展观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精神分析观

 

神分析理论对发展的看法是,发展是由无意识动机推动人的行为而形成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会走过一系列的阶段,这当中他们要面对生物学驱动力与社会期望的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应对焦虑的能力。除了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之外,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也是这方面很有影响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心理发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口腔期

口腔期又称口欲期,这个阶段约发生在在婴儿出生后0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麼的东西就咬。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成人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2、肛门期

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此期间,若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

3、性器期

发生于大约3-6岁。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对异性父母发生了性兴趣,对性器官很好奇,也会发现触摸它会有奇怪的快感。父母该给孩子的帮助是:带他们了解身体结构与性别的不同,用健康、正面的态度来看待每个身体与每一种感觉,而不是以惊恐的神情、罪恶的想法来阻止孩子在成长中必然发生的行为,与此同时,让孩子多和异性家长在一起,或者在幼儿园,接触更多事物,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4、潜伏期

潜伏期大致是5岁至青春期前。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 课业,良好的习惯,意识到男女间性别的差异,将自己局限在与自己同性的团体中,没有表现。

5、生殖期

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二、毕生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

1、阶段论阶段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的质的规定性。

2、连续论:连续论观点主张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没有什么阶段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分心理发展的阶段应以心理发展事实为依据,也有的学者采取心理发展以外的其他指标作为依据,如以生理发展的指标来划分,以与种系发展的阶段相对应来划分,还有以现行学制,即强调儿童心理的实际应用方面来划分的。各学者所依据的材料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区别,所以出现不同的阶段划分。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

面介绍了几种发展阶段的划分,这并不能作为对连续发展论的否定的依据,但是可以说明阶段性的存在。事实上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两者是统一的。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理并不是匀速发展的,有发展的快速期和进展较为缓慢的平稳期。由于发展速度上的这种不平衡,心理进展的连续性就被快速期中断,成为不连续的进程。也就是说,以发展的快速期作为分界点,发展的进程呈现出一个个不同的阶段。

 

2、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理的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在心理发展的快速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生急骤的更替,这就是一种质的飞跃,表现为阶段的划分。每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都不是在瞬间产生的,在产生之前都有孕育过程,即在质的飞跃之前有量的逐步积累;在新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形成之后,还要继续发展,还要积累新质,准备新的飞跃;即使在发展的快速期,也不是将前后发展进程截然分割,快速期本身也有一段发展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渐变。所以说,在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刻都体现着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关系,都表现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整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发现的成果。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一个青春期阶段(青春期)和三个成年阶段(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